首页 和田玉文章正文

和田玉不同颜色的形成机理

和田玉 2024年04月10日 11:30 275 国石之家
不同颜色的和田玉(山料),虽然矿物组成基本一致,但由于地质作用的微小差别以及微量元素的作用,导致和田玉的颜色差别。了解和田玉颜色的形成机理对提高和田玉的鉴赏水平很有帮助,如从外观判别黄玉、戈壁黄、浅糖玉,假皮仔玉等等。
和田玉挂件1.蚀变透闪石岩白玉

透闪石晶体为含量99%以上的微纤维状 *** 体,粒度一般为0.01×0.001毫米,也有较细的0.0001×0.001毫米,较粗的0.1×0.01毫米,有的可达0.5× 1毫米。具有微毡状结构,透闪石纤维交替分布,粒度均匀,晶体洁净,磷灰石和白钛呈星形分布。白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透闪石矿物无色白色,透闪石中二价铁含量很少且未分解,颜色均匀且也有深浅变化,是一种成岩现象。注:透闪石中FeO%含量为0.78(昆仑白玉)、0.78(昆仑白羊脂玉)、0.60(昆仑白玉)、0.03(安徽)。

和田玉不同颜色的形成机理

2.蚀变阳起石透闪石-蓝宝石

阳起石-透闪石晶体为微纤丝状 *** 体,纯度达95%以上,粒度一般为0.01×0.001毫米,有的细于0.0001×0.001毫米,有的可达0.5× 1毫米..常见方解石和白云石残留晶体,具微毡状结构,透闪石纤维交替分布,局部显示白云石自变形-半自变形晶体镶嵌结构,在岩石中形成双重结构。次生绿泥石、阳起石和透闪石为过渡型,黝帘石、磷灰石和白钛分布于恒星中。绿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透闪石-阳起石中二价铁含量较高,阳起石成分有所增加,尚未分解。颜色以绿绿色为主,也有深浅变化,这是一种岩石原生现象。注:阳起石中FeO%含量为8.97(日本)、8.57(湖北)、11.77(安徽)和30.50(美国爱达荷州达马拉克矿)。

3.蚀变阳起石透闪石-蓝白玉阳起石-透闪石相互交织形成蓝宝石,而纯透闪石局部集中形成白玉,这是岩石蚀变中的一种不均匀现象。这块岩石的二次变化也非常明显。方解石、白云石和后来斜生的次生绿泥石黝帘石贯穿其中。蓝白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阳起石-透闪石中两种矿物成分分布不均匀,属于岩石原生现象。

4.微铁染蚀变透闪石-黄玉阳起石-透闪石晶体为微纤维状 *** 体,含量大于99%,粒度一般为0.01×0.001毫米,粗晶为0.1×0.01毫米,有的可达0.5× 1毫米..它具有微毡状结构,透闪石纤维交错分布,粒度均匀,磷灰石和白钛呈星形分布。黄玉和白玉形成过渡。黄色的形成主要是由透闪石-阳起石中的二价铁分解成稳定的黄色三氧化二铁,经长期浸润而成,颜色均匀,属于岩石的次生变化现象。

5.强铁蚀变透闪石-汤峪阳起石-透闪石晶体为微纤维状 *** 体,含量大于99%,粒度一般为0.01×0.001毫米,粗晶体为0.1×0.01毫米,有的可达0.5× 1毫米..具有微毡状结构,透闪石-透闪石纤维交替分布,粒度均匀,磷灰石和白钛呈星点状分布。糖玉与白玉、青玉、蓝宝石形成过渡。红褐色的形成主要是外来三氧化二铁和长期渗透作用造成的,透闪石-阳起石中二价铁的分解也是因素之一。颜色局部均匀,也有深浅变化,属于岩石的次生变化现象。

6.石墨化蚀变阳起石透闪石-喷射(黑玉)阳起石-透闪石晶体呈微纤维状 *** 体,纯净度达90%以上,粒度一般为0.01×0.001毫米,也有较细的0.0001×0.001毫米,有的可达0.5× 1毫米。具有微毡状结构,透闪石纤维交错分布,石墨以颗粒形式分布在透闪石和阳起石之间,含量为5-20%。次生绿泥石和透闪石-阳起石是过渡性的,黝帘石、磷灰石和白钛分布于恒星中。黑色的形成主要是接触变质过程中产生的石墨着色所致,颜色的深浅与石墨含量的变化有关,属于岩石蚀变。

7.蚀变阳起石透闪石-花语阳起石-透闪石相互交织过渡,形成青玉色、白玉色、糖玉色和黄玉色的混合,是岩石蚀变中的不均匀现象。这块岩石的二次变化也非常明显。方解石、白云石和后来斜生的次生绿泥石黝帘石贯穿其中。蓝白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阳起石-透闪石中两种矿物成分分布不均匀,属于岩石原生现象。

国石之家

网站声明:我的小石头是专业的国石收藏网站,致力打造各种寿山石、青田石、鸡血石、老挝石、等玉石领域免费交流,服务于国石爱好者!本站内容来源于原创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woaichitudou2023#yeah.net.

百度地图 网站地图 网站导航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网站备案:

 豫ICP备2024100540号-1

法律顾问:王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