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的色彩、纹路和肌理,一直以来都是这个石种受人喜爱的原因。“福州工”对寿山石的着意雕刻,也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但无论是哪种雕刻的形式里,最有格调的手法恐怕还属“敢于不刻”。
这话自然不是在说玩
寿山石,应当全体去玩原石、素章,而是说在雕出的作品中,有时候可以去玩赏一些“天人合一”的东西。比如咱们看到的这件陈达的“荔枝洞石暗香薄意章”:
陈达在章体的一面留下了一抹朦胧的黄色,让人一看梅花,猛然间就想到“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眼前的景象顿时就成了月下梅影的孤清境界。而这种“顿悟”下的乐趣,单看一面所雕的梅花,而没有“月光”,是难以感受到的。若是雕刻了一轮满月,又没有了这种猛然感悟到的惊喜。
再比如这一件郑世斌的“云纹日字章”:
钮头的云路蜿蜒盘绕,但渐往下行,就越来越淡,最后几刀几乎是“融化”在了石色纹理中。而在观赏时,很容易产生出一种“下面的纹理,都是灿烂云霞”的感官。有形的手法和无形的气韵,天然无心的纹路,和巧思巧技的引导,顿时把人推入一个云蒸霞蔚的灵境里。
这两件作品给予人的感触虽然如此丰富,但实际上构图和用功,都极为简单。人力雕琢的成分,在这两件作品上并不十足的主导,但却让人忍不住浮想联翩。但而在我们看到这一件郭懋介的“牧归”时,可能会有更强烈的感觉:
在整个章体所构成的画面上,郭懋介所雕刻的人物、牧牛只有寥寥数刀,并且一改他雕刻田黄时的堂皇之气,以阴刻入刀,简致到了极点。人工在这件作品上痕迹少到近乎可以不计。但旗降石原本的石色、纹路,却在这种人力的“点缀”下,瞬间上升到了一副描绘暮色降临,农人归牧的水墨世界。
虽然一刀不刻,却举重若轻,以最简逸的线条或者手法,以极少的人力,激发或保留石材本身的天然之美,把观者由一个从外部“看”石的人,“推”入他们的“石中世界”。这类作品里,即包含了我们在题中所说的“不刻之妙”。
所谓“不刻”的核心,不但在于“借用自然”,也在于“借用人心”。在这类作品中,自然本身给予的东西,也是他们进行表达的工具之一,而最重要的还是借用人类自己的想象力自行去扩大与深化他们表述的意境。
不但下了刀的技艺是“工”,连观者本身也被纳入了雕刻者的思考中。作品不是静态的,而是能与玩赏之人,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石材原本拥有的特质,在这样的作品上并不见得就被掏挖、舍料,甚至也未必雕刻,石材的本身的特质,因为这有意的“不刻”,变得无拘无束。这样的手法,好比一篇文章,形容出了一种气质,却没有细致的写,而仅仅是描绘一种的感觉。这种手法常能既使我们亲近熟悉,又似在梦中一般遥遥相对的,在使人感到亲昵的同时,又充满了神秘。
文学上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正与这种“不刻”带来的“释放”殊途同归。观者在接触作品的一刹那,其在脑海中早已有了一片内心的画面,所有的联想不再限于具体的刀法雕刻出的场景,而是在自己记忆和想象中最美的部分自由的驰骋。
如同旧诗中“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需多”一句,也是同理。这代表了动人春色的“红”,到底是什么花呢?是桃花,芍药,还是美人蕉呢?
若不读诗论,我们也并不知道诗人所见的“花”,是一朵什么样的花。但我们在内心深处,可以想起自己在春季中见到的一朵绿叶中艳丽的花朵。那么这“红一点”,就打破了某一种花的局限,成为了所有“红”的代表。
这种想象,就沟通了我们对于诗句中春意的了然,引发的联想,远胜于长篇大论的说桃咏李。这也就是寿山石雕刻中,那些“不刻之妙”令人惊叹,又叫人不忍释手的缘故。下刀之处的画面,已对境地、观感做过描绘,而在某一个最重点,最华美的部分,则不去约束,反过来留给人心想象。
这样的手法,在绘画中则类似宋朝法常的绘画。这位禅画高手的画面简淡而隐约,他的画想要表现的是一种缥缈、平和的气氛,而不是山水本身。因此他的画作中“影淡若无”的情况才那么常见。他想要表达,并且让观者理解的,不是具体的现实世界,而是每个人在心中想象出的世界。
法常《远浦归帆图》
明代的徐渭曾经提出“舍形而悦影”的说法,舍弃具体的世界,而由心灵投射出的“影”来产生愉悦。朱良志说:“这五个字,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画创作的规律。”而对于高妙的雕刻者来说,脱离了刀法表现的约束,反而更方便使人借助寿山石天然的美感,去感受作品中投射出的心灵世界。
对于寿山石这样天生绚丽的石种,“不刻”的机会,比之其他色纹单调乏味的石品而言,真是大得多了。然而以微小而具体的“有形”之笔,去引导人们体悟浩渺庞大,难以用言语形容出的“无形“意境。
因而这种作品,不是有心有所感,品位独高的名手,是很难做到的。这不但需要对于石纹、石像的妙判,更需要旷达的心胸,这才能做到不以自己的见闻和刀笔强行束缚观者的心情。因此这一类的作品,也可算是寿山石雕刻中的“稀缺品”。
因此,在寿山石的雕刻上,满工固然有其堂皇之美,也常常能给人带来震撼,但那却缺乏独藏秘珍的趣味。唯有敢于“不刻”的作品,才会似一双纤雅的手,拉着观者向前,去品味一番细微曲折的幽独清味。
其中真妙,有心人,方懂。